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
无人驾驶、智能医生……
当下,在经济社会各领域,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开发应用,提升人们生活品质,深刻改变产业形态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在合肥高新区,就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——中科类脑。公司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——“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”能力,自建高质量研发团队,目前已聚焦能源领域并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。
今天,我们初探“类脑智能”,说说中科类脑的故事。
什么是类脑智能?
“类脑智能”,也被称为“下一代人工智能”。
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,即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“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”,它由国家发改委2017年批复成立,已在类脑智能前沿科学、产业孵化等方面,取得多项实质性进展。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与类脑实验室紧密合作,全面负责实验室的成果产业化。
“当下,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发展,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,离人脑的智能化水平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。人脑是自然界几亿年进化的高级智能产物,是一个有千亿个神经元、万千亿个神经连接所组成的巨大网络,每秒可以进行TB级信息交换。”中科类脑董事长刘海峰说,“类脑智能就是研究下一代人工智能,通过对大脑的研究、理解和借鉴,构建颠覆式的算法和芯片,最终目标是使人工智能达到接近人脑的智能化水平,为我们的生活、生产‘赋能’。”
为何选择能源行业作为应用突破口?
选择一个突破口并研制出能够规模化并快速复制的产品,是高科技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答题。
在全面调研一线电力场景、深度理解电力行业智能改造需求的基础上,中科类脑明确:聚焦能源互联网领域,提供能源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。
“能源行业关系国计民生,而能源革命、能源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,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同时,能源行业是一个很庞大、复杂的系统,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攻关。而中科类脑在视觉、网络智能、多模态分析等领域拥有非常多的技术储备,在推进能源行业智能化发展方面拥有技术优势。”刘海峰坦言,因为能源行业壁垒较高、场景和设备复杂、对稳定安全性要求严苛,选择能源行业是一条“正确且困难的道路”。
“说到具体的应用场景,以变电站为例,我们正在做变电站的‘全科医生’。像医生进行‘望闻问切’一样,我们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,能‘看’到变电站内和周边的环境、‘听’见设备运行的声音、‘嗅’到空气中的气体状态、把诸多因素汇总给‘全科医生’,进行实时、综合研判,及时预警、解决出现的苗头性问题,‘防患于未然’,保证设备和电网安全运行。”刘海峰说。
三年来推进创新创业的体会有哪些?
近日,中科类脑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,由合肥产投领投,金科君创、创东方、华富嘉业、量子基金、国元股权等机构联合参投。企业发展进入新征程。
“自成立三年来,中科类脑从一个人发展到逾百人的规模,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。”刘海峰认为,人才是企业的核心,引进和用好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。“老板要有金子般的人品,企业内部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,保证团队持续稳定发展。”
“企业的顺利发展,离不开良好的成长土壤和发展环境。从这个角度说,没有合肥高新区,就没有公司的成长。”刘海峰说。
眼下,中科类脑正通过技术实力和业务深扎能力的叠加优势,推动能源行业智能转型升级。
“未来三到五年内,我们希望成为能源行业智能化的引领者,打造在这个领域的智能化标杆名片。”刘海峰说。